中文版 English
服务热线:+86 185 7568 8290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外法律新闻

中外法律新闻

全球视野下的跨境投融资发布日期:2016-09-22

海外投资主题论坛 “全球视野下的跨境投融资发展趋势”

2016-07-18 23:22:23 和讯 

  和讯网消息 7月16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主办的2016中国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隆重举行。

  本届年会以“全球视野-改革智慧”为主题,广邀监管机构、行业领导、金融机构代表和专家学者,共同探寻改革中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

  以下为文字实录:

  海外投资主题论坛 “全球视野下的跨境投融资发展趋势”

  主持人:下午论坛开始,我们希望下午能够有更多会议时间带给大家。因为今天下午演讲嘉宾很多,很重量级,同时有圆桌对话。我们希望有更多时间带给大家更多干货。本场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600000,股吧)联合主办。今天的主题是“海外投资”。在上海的复星集团,海外投资非常厉害,在上海有一个国企锦江,也是买了很多外国的知名的酒店。对我们个人来说也是这样,越来越考虑在变化的情况系是不是应该配置点美元资产,英镑跌了是不是买一点或抛掉?以后孩子上学方便。这样的话题经常被提及。但是国际变化非常大,比如土耳其政变,英国脱欧,各种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都对全球的资产配置会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这也是今天下午想跟大家共同探讨的。

  今天下午与会的各位嘉宾,他们是:

  21世纪报系党委副书记、传媒总裁刘健东先生;

  浦发银行总行国际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任军先生;

  美国国际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先生;

  浦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红睿先生;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执行董事吴向红女士;

  瑞银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及总裁钱于军先生;

  复星集团副总裁钱建农先生;

  中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天凛先生;

  光大安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潘颖先生;

  上信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吕璧慧女士;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李鹏先生;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跨境投资部总经理胡晓冬先生。

  欢迎各位!下午会议第一项,还是有请主办方领导,21世纪报系党委副书记,21世纪传媒总裁刘健东先生代表主办方致词。有请。

  刘健东: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2016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海外投资主题论坛”。在此我谨代表21世纪传媒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热烈欢迎!

  我们年会于2008年主办,已经举办至第九届,每届都来自海内外的领袖济济一堂,探求资管行业的发展途径。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消息频出,今年前5个月ODI规模和增速均明显超过外商对华投资FDI,业内预计,今年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将超过外国对华投资的总规模。

  但是对外投资规模的增长,与之伴随的是中国对外投资并购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的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成为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企业走出去成为跨国公司的同时,如何满足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加强完善全球风险管理,帮助企业提高全球经营水平、投资能力?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今天到场的嘉宾,既有来自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也有从事全球资产配置的国际投行和资金代表,将围绕海外投资热点话题碰撞思维。

  最后我代表21世纪传媒再次感谢到场嘉宾,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论坛中畅所欲言。预祝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突然觉得今天下午开这个会,这个场大小和人数很合适,上午的人有点太多了。所以我特别期待今天下午为我们带来演讲、分享的各位嘉宾,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些不方便在别的场合讲的话,今天尽可以跟我们更多分享一下。

  一提到海外投资,有可能比国内投资更复杂,不只是我们有钱就能投,往往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圈。比如要有银行帮你,有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海外投资牌照、资质和丰富经验的银行,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活动的联合主办方浦发银行就获得了离岸金融牌照,是国内4家商业银行之一。而且浦银国际也获得了投行牌照。已经进行了很多海外投资方面的非常有效的实践。下面有请浦发银行总行国际业务管理部总经理任军先生致词。欢迎!

  任军: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浦发银行作为联合主办方向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

  我们都感觉到,随着全球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国内很多企业、高净值客户纷纷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这几年增长速度非常快。我这里有个数据,2002-2015年非金融直接对外投资从当时25亿美元到现在1130亿美元,增长幅度45倍。今天我们与会嘉宾可以看到,像光大控股,复星集团,中民投等各类国企、民企代表企业,为纷纷抓住机会。

  大家对英国脱欧以后的市场非常关注,不知道最近复星是不是又有大的资产买入?

  从大的国家政策来说,有“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这几年速度非常快。作为商业银行来说,各家银行都在陆续建设以人民币主导的跨境清算系统,浦发银行有幸是这个系统的首批参与银行。现阶段投融资这一块,是比较好的一个跨境战略预期,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今天我们和21世纪一起邀请到的嘉宾,来自各行各业,有来自商业银行的、投行的,有企业的,有来自境内的,也有来自境外的,有的看美国市场,有的看香港市场。浦发银行这几年随着客户国际化的发展,也在加快我们自己海外发展的进程。2011年开设第一家海外分行-香港分行,去年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获得了投行牌照。这段时间我们也在积极筹备新加坡分行、伦敦分行、卢森堡子行和分行。

  浦发银行业是国内4家有OBU牌照的银行之一,同时开办了很多自贸区业务,现在我分管的业务有OBU业务,现在有100多亿美元的OBU的资产投放。客户2万多户。

  我今天从商业银行角度,谈谈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企业投融资的结构发生的变化。相信后续投行、企业界会更有发言权。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改、8.11,美联储加息,英国脱欧,对我们做跨境业务、投行业务的产生了很多影响。从目前我们商业银行在去年开始的一些业务中,发现有这样几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1、跨境融资渠道发生变化。美联储加息预期以及国内的经济下行,造成我们采取境内的外汇和人民币政策,造成美元和人民币之间的利差逐渐收窄。很多客户主动调整自己的负债、资产结构。长期以来,原来大部分以人民币单边升值为预期的融资业务发生了转变。现在很多客户偿还美元,借一些人民币,解决多币种的问题。从原来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变为股权、债权、贷款多平台业务。现在我们客户有采用双币制的。

  2、今年上半年并购融资需求集中涌现。很多优质企业由于产业转型、获取境外技术,海外上市并购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特别是今年上半年,浦发银行通过OBU牌照以及FTN平台,为很多客户海外并购提供了直接融资。海外并购中,很多客户有部分的自有资金,但大部分还是要通过融资解决。

  3、客户现在也在转变融资的方式。从原来的贷款融资转为多元化融资。目前很多企业在海外发债,在香港发美元,这也是很好的方式。浦发银行上半年通过我们的浦银国际的平台与很多客户进行合作。

  4、客户海外资产配置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英国脱欧以后,大家都感觉到美元在较长时间里成为一个比较好的避险货币,特别是人民币阶段性贬值预期,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在加强美元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从个人来说,由于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需求增长,逐步从原来单一在境外仅就买房产投资发生一些转变。过去只是投资海外的房产,但现在很多高净值客户已经从这类需求转移到权益类资产、海外传承财富类的资产。包括请基金机构设置财富管理计划。

  在实际案例中,我们也感觉到有这样的潜在的客户,不管是企业的还是个人客户非常关注的: 第一、法律风险方面。很多并购案中很多客户,这方面不是非常关注,就是买东西,交易国和交易标的物、签署的法律合同,当中有很多潜在的隐含的风险。这个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第三方机构的支持。

  第二、由于目前各个区域的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差别巨大,特别是在货币政策的环境因素上,有很大差别,也是需要大家关注的。

  第三、市场风险。做海外业务,不可回避的利率、汇率之间的风险,特别是在去年,很多在座的企业都碰到了问题,由于市场急剧反转,造成了很多客户在汇率上的损失。很多企业去年报表上显示的汇兑损益,高的上亿人民币。其实因为大家没有关注到汇率保值的要求,迫切需要很多专业机构给予一些保值、避险的支持。

  各位来宾,全球金融融合速度在不断加快,特别是今天我们会议所提到的,“双全”产品,也就是全产品、全市场的配置需求。需要我们各类机构加强合作,希望今天下午的论坛能就有关议题进行讨论,希望各位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作为借鉴。

  浦发银行非常希望与各位朋友在一起,以务实的精神、创新的态度,为大家海外投资提供我们商业银行优质的服务。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我们都说不可能两次同时踏入一条河流,甚至一次都不可以。因为我们在面对一个不停变化发展的世界。比如早晨一睁眼,土耳其政变了,一会又说不政变了。面临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这是各位都想知道的。

  下面迅速进入今天的主题演讲环节,有请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执行董事吴向红女为我们带来解读全球宏观经济的展望。有请。

  吴向红:谢谢主持人。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儿跟各位嘉宾分享我们对于全球经济的看法。

  我自己本人的专注是中国的宏观经济,但是今天因为大会着重的是海外投资主体,所以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们摩根大通对于全球经济在未来一两年和中期的一些看法。

  我们看右边的表,表现的就是我们的估算,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和我们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可以看出,从潜在增长率来说,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2.6个百分点,相对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前,其实这个增长率已经是明显有所下调。金融危机以前,全球潜在增长率大概3个百分点多一点。目前已经下调到2.6。

  如果回去看过去这段时间,全球经济2011到去年为止,增长率基本都是2.6。今年增长率可能会稍微弱一些,2.4个百分点。但和潜在增长率差不了多少,明年大概2.7个百分点。

  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相当弱势。这个看法的确对,但是在温和增长同时,你可以看到平均来说,趋势还是比较稳定的。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我们如果分发达国家(DN)、新兴经济体(EN)做比较,他们的分别很有意思。蓝色的线是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相对于潜在增长率的趋势,橙色的是新兴市场。之前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同步趋势很接近,但是,在过去的三四年时间里,很明显的就是发达国家的增长率相对于潜在增长率,相当不错,稍微高于潜在增长率;新兴市场就比较弱势,过去三四年都是明显低于我们估算的潜在增长率。这个主要反映的,就是发达国家因为央行不断推出各种QE宽松政策,减息,所以对他们过去这段时间的经济增长还是有所支持的;但新兴经济体因为面对自己的问题,所以过去这段时间相对潜在增长率是比较低的。

  这边有几个图反映的是后面的一些分析因素,为什么新兴市场相对于潜在增长率,在过去这段时间比较弱势。我们看左上角的图,看得很清楚,企业部门、公司盈利角度,蓝色的是发达市场的公司利润率,过去几年都是相当稳定,但橙色的新兴市场,2011年就基本见顶了,之后利润率都在不断下行。大宗商品价格在向下走,因为很多新兴市场都是大宗商品出口商,所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他们本身的成本没有明显的下调,所以利润率就下降了。

  另外就是金融部门,蓝色的线是发达国家的金融部门的信贷占GDP的比率,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私人部门,从金融危机以来,私人部门有一个明显的去杠杆的动作。所以金融信贷占GDP的比率从2008年以来不断向下走。但是新兴经济体这一块不一样,新兴经济体橙色的线,从金融危机以来杠杆率不断的往上走,这意味着我们新兴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以来,还没有进行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其造成的结果,就是不断地面对信贷周期的调整压力。

  我们从右下角的图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借贷标准分析,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相比,蓝色的线是发达国家的信贷标准,0以下就代表信贷标准是放松的,过去四年发达国家的信贷标准都在放松。这和他们的央行宽松政策有关,但同时也和他们的私人金融方面已经进行调整有关。可以看得很清楚,同时新兴市场橘色的线,在过去这几年一直都是在0以上,也就是说他的信贷标准在不断收紧。这对他们的经济增长有一个收紧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之下,直接看GDP的水平,可以看得很清楚。

  左边的图是G3,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大家都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调整和复苏是最明显的,的确,我们从这个图看得很清楚,美国2012年GDP水平已经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而且每年在逐渐温和增长。但是日本、欧元区一直到最近,GDP水平才回到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

  再看新兴经济体,很有意思,把新兴经济体分开,亚洲、拉丁美洲、东欧、中东,虽然我们在亚洲区金融危机以来的复苏还是比较弱势,但是相对于其他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增长速度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与此同时,很明显的尤其是拉丁美洲,从2011、2012年以后,增长基本就见顶了,而且是向下行的趋势。这个也反映了他们主要是大宗商品出口商,因而受到大宗商品市场放缓趋势的影响。相对来说,东欧和中东的复苏比较温和,但也还是比较稳定。

  这是回顾过去几年的情况。接下来,我们怎么看全球经济中期的趋势?我们的全球团队最近一段时间都在不断研究一个题目,就是供给侧的问题。国内最近一段时间政策方面谈得很多,叫供给侧改革。

  其实在全球经济的角度来说,供给侧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右上角的这个图,表现的就是我们估算的生产率,可以看得很清楚,相对于金融危机以前的情况,不管是发达国家,蓝色的线,还是新兴市场,橙色的线,我们的生产率在过去这几年都是明显的向下走的趋势。这就表现了最初我们所说的,潜在增长率因为我们生产率下降,未来一段时间都会是一个比较低水平的增长。

  为什么我们供给侧生产率在向下走?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左下角的图,全球人口在老化。国内谈了人口老龄化等各方面的问题,但这不单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在全球这都是非常明显的,人口老化、劳动力供应放缓。这和全球的潜在增长率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这里面非常清楚的一个趋势,我们看美国。金融危机以前,我们常常谈的就是美国的潜在增长率,大概3%-3.5%的水平。但是,市场上最近这几年一直在谈的,就是金融危机以后美国的潜在增长率在不断下滑,美联储判断现在潜在增长率大概2个百分点。但我们自己的判断,可能更低,大概只有1.5个百分点。这跟全球的情况是一样的。橙色的线,劳动力增长在不断下行,同时生产率也在不断下行,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美国潜在增长率不断下行到大概只有1.5个百分点左右。因为投资增长在放缓,美国投资占GDP的比率金融危机以后恢复也是很温和的,特别明显的,就是科技投资。IT、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从2000年就已经开始见顶,金融危机以来,也在不断向下行。也就是说,因为投资占GDP的比率在向下走,造成了每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率也明显放缓。所以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潜在增长率还是会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大概1.5个百分点左右。

  短期来说,市场非常关心的就是英国脱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我们判断,英国脱欧对全球市场和各个经济体的影响,其实英国脱欧在经济层面来说,是一个比较单独的影响,也就是说,最明显的影响,是在英国经济。我们判断未来一年,英国经济因为脱欧,可能增长率会放缓大概1.7个百分点。同时,对欧元区的影响,可能也会比较大,欧元区未来一年大概GDP增长会影响是0.7个百分点左右。除了英国、欧元区,我们认为对于全球其他的经济体的影响,会是相对温和的。

  因此,我们的判断:在全球角度来说,因为英国脱欧而造成的实体经济影响,在全球经济来讲大概是0.2个百分点左右的水平。从短期影响来说,英国脱欧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比较温和的。

  我们比较担心的,是金融市场方面的关联。因为全球金融市场关系非常紧密,但是我们如果看过去这几个星期,可以明显地看到,在英国脱欧以后,金融市场经过短期波动以后,明显回复到脱欧以前的水平。所以我们判断,即使是金融市场方面,负面的传导作用还是比较有限的。

  在周期方面,英国脱欧发生的背景是欧元区整体经济在过去两年有一个温和的复苏。这和ECB欧元区的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是有关系的。看右边的图,欧元区的增长,不管是本地需求还是私人消费,在2014、2015年以来都是在不断的温和复苏。同时,银行借贷,不管是借贷企业部门还是家庭部门,都在2014年以来有一个逐步温和复苏的情况。因为欧元区有一个温和的周期性的复苏,英国脱欧的决定,对令欧元区复苏步伐放缓,但是不会有更负面的影响。

  在全球角度,中国最近这段时间,年初以来宏观经济的温和复苏,也对全球增长在短期之内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影响因素。

  但这个短期的经济的稳定,并不代表我们对中期的风险可以忽略。目前这个时间点,我们从全球经济角度来说,最关心的是企业部门。我们看左边的图,过去这一年多以来,看消费部门和企业部门他们的信心指数是很不一样的。蓝色的线,消费者信心这一块,过去两年时间都是一个相当正面的趋势运行,但是企业部门,橘色的线,在不断下降。这对我们全球角度来说,比较担心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企业部门的投资、招聘趋势,可能会是比较弱势的。

  这个在美国也看得很清楚,左边的图同样。蓝色的线表现的是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尤其2014年下半年以来,因为油价下行,所以实际收入在美国消费者来说是明显向上走的。但是公司部门、企业部门的利润是向下行的,而且右边的图更明显,这是从70年代以来的一个趋势,金融危机后,美国国内公司的利润是创历史新高,但过去两三年美国公司的利润率开始向下走。这几年美国经济的增长,企业部门怎么走会是一个非常令人需要关注的地方。

  左上角的图表现的是美国企业部门的投资趋势,2014年以来蓝色的线表现的是石油、天然气有关的企业部门的投资,是明显的向下走,反映的是油价下行造成石油有关行业的投资向下走。比较令人忧虑的是橘色的线,其他行业的投资看起来从去年下半年也开始有一个向下行的趋势。左下角的图是美国企业部门资本支出的计划,最近一年左右时间也是在向下行。这就令我们担心,未来看周期性的趋势,美国企业部门走向特别令人关注和担忧。美国消费者这块的支出还是比较稳定,看消费者信心,几个指数的水平都相当不错。家庭收入预期也是向上行,同时美国的房屋市场趋势也是一直走好。所以相对来说,目前为止美国消费者部门这一块的趋势,还是比较稳定的。

  总的来说,如果我们把各个因素加在一起,可以看得出,美国在短期之内未来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增长趋势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在这个趋势之下,我们比较担心的是美国整体的周期性增长,看起来已经是周期晚端了。这就意味着,未来美国的周期增长风险率会逐渐加高。尤其是随着美国企业部门利润率下调,劳动力市场开始紧张,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开始进入衰退的风险在住进增长。

  我们美国团队做过一个model计量,把几个主要的经济数据放在模型里,由此推断出美国发生衰退的可能性。从右边的图看得很清楚,如果看时间点,未来一年发生衰退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大概30%左右。但是比较令人忧虑的是,在两到三年的时间点,发生衰退的可能性明显走高,大概60%-70%的水平。

  我们对美国的总体看法:短期内,经济运行比较温和,因为消费者这块还是比较稳定,企业部门有些压力,但短期内不特别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未来两到三年时间,我们要更关注美国市场发生衰退的风险。

  为什么美国经济发生衰退这么令人担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我们看主要的经济体,从2008年以来经济恢复最好的,就是美国,同时欧元区、日本相对来说是比较脆弱的,虽然欧元区在过去一年多时间有一个温和的复苏,但这个温和复苏是建立在欧洲央行货币宽松的背景下,还有美国经济增长稳定,造成欧元区和日本的出口比较稳定。一旦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能会相当令人担忧。因为其他经济体,尤其欧元区、日本的复苏,还是相当脆弱。另外,全球的政府部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的工具越来越有限。如果美国进入衰退,很可能货币政策方面,会看到更多的QE量化宽松政策,越来越多看到关于负利率政策的讨论。

  从过去几年的经验来说,量宽对支持经济的边际正面作用已经是越来越小,负利率政策我们也看到过去一段时间的讨论并不是很清楚,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影响到底多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问题。加上能通过财政政策支持经济的空间,也不是特别大。所以未来两到三年观测美国衰退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只是对美国自己有影响,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点。这是一个风险。

  另外一个风险就是新兴市场的。新兴市场相比发达国家,从2008年次贷金融危机以来做的调整相当多,所以新兴市场在过去一段时间,仍然在不断进行金融+杠杆的过程。看左边的图,可以看到新兴市场的信贷增长在过去几年,尤其2012年以后是在逐渐放缓,问题是,虽然信贷增长放缓,GDP增长放缓更严重。在这个背景下,金融杠杆在过去一段时间是上行的。比较令人担忧的,就是未来如果我们看到新兴市场更激烈的去杠杆的作用,这对他们自己的经济体和全球的金融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是令人相当忧虑。

  接下来,谈谈我们对美联储未来利率走向的判断。

  年初我们和美联储相当一致,原来预期今年可能会加3到4次息,在英国脱欧之前,我们就把加息预期减少到可能只有1到2次。英国脱欧以后,我们也继续进行调整,目前我们最新的看法,美联储今年最多可能加1次息,时间点可能是12月。因为英国脱欧造成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增加。但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一定不会看到美联储加息?这个倒不一定。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就是通胀。

  看右下角的图,表现的就是美国的核心通胀,可以看到核心通胀基本在最近一段时间是在逐渐向上走的趋势。而且从全球通胀趋势来说,左边的图很明显橙色的线代表的是全球的核心通胀率,这个数据从2014年以来已经开始逐渐进入2个百分点以上的水平。如果通胀超过2个百分点,央行就会特别担忧。为什么这段时间核心通胀上升,并没有造成市场上特别大的担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和油价。因为油价从2014年下半年不断向下走,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体通胀,蓝色的线2014年下半年就大幅度的向下走,这造成了大家对通胀特别不需要担忧。因为油价把整体的通胀向下拖行了。但这个情况今年以来稍微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油价见底,而且上半年在不断向上走,而且预计后面还会往上走。这意味着整体的通胀会开始逐渐向上走,而且和核心通胀更接近。尤其美国,在这个情况下就很难忽视通胀方面开始向上行的压力。今年12月美联储可能需要加一次息。

  另外从美国角度来说,通胀从哪个角度可以看出来?油价是一个影响整体通胀的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美元。过去两年美元一直是向上走的趋势,从2014年中开始,美元升值造成的对美国本土的通胀压力,美国本土通胀会向下走。但随着最近一段时间美元开始稳定下来,美元造成的通胀下行的压力开始稳定下来。虽然经济增长比较温和,但是逐渐通胀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

  反过来说,如果美联储因为担忧全球经济风险、金融风险而决定继续推缓加息,是不是代表着通胀问题就消失了?其实不完全是。因为美国的工资开始逐渐向上行,工资指标在向上走,这意味着如果美国通胀不是继续有向上行的压力,但在同时,工资向上走,对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右边的图表现的蓝色的线是单位劳工成本,最近这几年一直不断向上走,橙色的线是商品价格指数,是向下走。定价能力比较弱势。随着这两条线的交叉,劳工成本逐渐高于企业定价的能力,这个就意味着即使通胀不是向上行,单就劳工价格开始向上走的趋势的影响,可能会回到企业部门这边,就是利润率会继续受到压力。因此又可能造成下一轮美国的衰退风险上行。

  做一个总结。未来在短期内,未来一年左右,全球经济增长包括美国经济增长,会是温和、稳定的,和过去这几年看到的趋势比较一致。但是在这之后,我们看到的是逐渐上升的风险,尤其是全球的供给侧方面潜在增长率向下走,劳动生产率向下行,同时美国的衰退可能性风险逐渐上行。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全球经济进入下一轮衰退,我们政策方面的空间相对于上一轮的衰退更加有限。在这个情况下,有可能造成金融市场的风波、波动更大一些。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女士。提起中国人的海外投资,大概三五年了,中国人特别是一些高净值的人群去美国买房子,是一个很多人的选择。包括周围很多朋友,都在积极进行实践。曾经在北京也听冯仑说过,在北京约房地产的朋友见不着,去纽约,一约就都见着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业房地产市场现在情况究竟怎样,是否还爱投资机会?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风险?下面有请一位演讲嘉宾,来自美国国际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先生,为我们带来演讲“海外资产配置之美国商业房地产的投资动向”。有请。

  莫恒勇: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对美国商业地产的一些看法。早上跟大家分享了我对全球、美国经济的一些看法,日常工作里,我相当多时间都在关注我们公司的资产,AIG目前管理有3500亿美元的资产,基本都是我们的保费。3500亿美元里,大概有700-800亿投在各种各样的房屋贷款、商业贷款打包的结构性产品上。从投资市场来分,大部分是在美国,欧洲有一些,包括英国、西班牙爱尔兰。当然,这笔投资的大头在英国,所以我也很关心英国的房地产。

  具体到商业地产、住宅地产,我们研究组都会进行一些比较细节的分析。确实,近年来中国人赴美买房,是一波高过一波,2015年开始,中国人在美国买住宅首次超过了加拿大,成为最大的美国买家。2016年继续成为冠军,而且中国人买房子的平均单价中位数比全部外国人平均购买单价中位数高1倍,主要原因是买大房子、豪宅。

  今天由于来宾可能是机构投资者比较多,我就把重点放在商业地产上。这里分成三个方面的主题:中国赴美商业地产投资趋势;日本80年代末期投资失败给中国投资者的教训;美国商业地产市场的最新走向。由于时间关系,我会把重点放在第二和第三部分。

  中国企业近年来在海外商业地产投资的总成交金额,基本包括美国、欧洲、香港等主要市场。从2012年的50美亿,爆增6倍到2015年的300亿美元,今年有所回落,上半年86亿美元。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钱出不去。

  与此同时,中国在美国房产的投资逐年上升,从2012年5%到2015年占了47%,到今年也有38%。过去五年投到什么地方?2012年第一位是曼哈顿,第二是纽约,然后是悉尼、香港,这里面把香港分为港岛区、九龙区。

  2015年曼哈顿继续是首位,然后是悉尼、伦敦。今年1-6月份港岛比曼哈顿要多一些。预计英国脱欧会使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美国,现在英国脱欧跟欧盟达成的协议,我看来是比较苛刻的,不然怎么可能是让你占了便宜,一点义务都不负?在这种情况之下,对英国这个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打击,是很大的。上个星期脱欧公投以后,第一份关于英国地产的数字指标出来,掉到了7年以来的新低。脱欧以后,英国高端住宅叫卖价普遍下调15%-30%。在国际形势不太确定性的情况下,美国地产会继续受到追捧。

  关于中国人会买哪些海外资产?其实中国人买了很多工业地产,报纸上都不登。2015年中国海外投资最大一块就是工业地产。工业地产在主要商业地产的板块里收益率很高,14%,2015年有两个大的deal,一个是中国人寿和工业地产巨头投了46亿,买了一个非上市的工业地产,第二是加拿大的一个养老基金和两个没有披露名称的中资公司,共同投资81亿美元,买了有573个工业地产产权的资产包。

  至于中国人海外买房的投资流向,正慢慢从一线城市到现在的二三线城市。虽然二三线城市的投资金额比较少,但是成交单数比较多,两个原因。一方面一线城市已经价格很高,原先一些大的机构在一线城市投,也慢慢投到二三线。还有就是投资主体发生变化,总共四波投资主体:第一波出去的是主权基金,银行,工行、中投,这批基金2010年就开始投,基本抄了美国商业街的大底,第二波是地产商,2011年开始出去,第三波是保险公司,第四波是2015年出来的企业、地产基金,还有一些小的基金。他们出去首先会选二三线城市,因为金额不需要太大,所以成交单数会多一些。

  投资阶段分析。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说了。下面,讲一下80年代末日本投资者投资美国商业地产的教训。

  1985-1993年日本投资者共买了730亿美元的美国商业地产股权,这还不包括日资银行在美国的商业地产贷款。地域上主要集中在加州,先买的是甲级写字楼、地标建筑,1988年开始可购买的优质资产不断减少,所以开始买一些风险更大的投资,度假村、高尔夫球场、酒店。90年开始,由于日本和美国经济、房地产市场出现恶化,日本投资者开始减少美国的投资,美国商业地产价格大幅度下降,造成贷款额资不抵债,同时下降收益租金不足以支付贷款的本息利息,所以日本投资者就低价贱买了40%的所有权,投资损失达到四到五成。

  值得注意的是,标志性的日本投资美国商业地产的收购,就是三菱不动产投资纽约的洛克菲勒广场,分多次购买了洛克菲勒中心累计80%的股权,投资额达到14亿美元。90-96年由于租金收益不足以覆盖贷款本金和利息,三菱用5亿美元的自有资金填补窟窿。到96年还要救国内的母公司,被迫宣布投资项目破产,并将资产转给贷款人。

  下面从利率、汇率、房地产周期来分析一下有什么教训。短期利率、日元兑美元的汇率,日元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以后,日元升值了80%,从250升到一百零几,使得日元购买力增强,大量的日本投资者投到海外。同时,为了促进经济,抵消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日本央行把利率由1985年的5%下降到1989年的2.5%。东京商业地产指数从1985年的135,爆涨3倍到1990年401,所以资产价格上涨,使得海外资产看起来非常便宜,这点跟我们中国很像。

  现在随便北京、上海市区的卖掉一个洗手间,都好去美国纽约买个独立屋了。而且人民币虽然最近有贬值,但是鉴于过去数年升值,使得人民币购买力增强了不少。

  房产泡沫怎么破灭的?随着货币政策缩减开始,为了减缓通货膨胀压力,日本央行把利率从1989年的2.5%快速上升到1991年的6%,与此同时股票和地产市场开始暴跌,日京指数从1989年的接近4万点到1992年的8月1.4万点,东京商业地产指数也是下跌了60%。 股票、房地产市场同时暴跌,使得日本房地产商和贷款机构因为本国资产泡沫破裂,造成了流动性风险,迫使他们要低价甩卖海外的优质资产,哪怕要承受巨额的投资损失,并不是说洛克菲勒中心不好,而是国内出问题了,必须卖。三菱这个项目前后损失了20亿美元,但和他在国内260亿美元的资产相比,还不算大数。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错误判断了美国宏观经济的周期、商业地产的周期。82到90年美国经历了历史上第二长的经济发展周期,使得投资者对美国经济产生过度乐观情绪,1990到1991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三菱1985年开始买入洛克菲勒中心,当时曼哈顿的写字楼市场是处于当时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扩张周期中,租金和价格都继续上涨了7年,与日本地产市场相比美国资产更便宜。

  而且刚买的时候做的预算也是有问题,因为比较盲目乐观。当时三菱对洛克菲勒中心投资预算预计租金到94年会涨到75美元每平方英尺,然而该地区的租金到1994年已经降到了30美元。今天中层的租金也就80美元。80年代的时候,做这些预算,中层办公楼现在才82,这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助手说,他翻了50多份资料,说没错,就是这样,75。为什么后面要拿5亿多美元出来填这个窟窿?买下来没有多久,就看到租金在往下走。

  我们最后对教训做个总结。一是汇率风险,本国汇率大幅度升值时,尽管海外购买力增加了,但本国汇率计算的投资收益率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利率风险。日本央行将官方利率有5%降到2.5不这直接造成日本国内地产和股票市场泡沫化。后来又迅速增长到6%,使得日本投资者投资美国地产用的贷款大部分来自日本国内银行的低息日元贷款,当日本国内利率从低位上升到6%的时候,在美国地产所产生的租金现金流就没有办法支付更高的利率水平,而且利率需要用已经升值的日元去算,是双重打击。租金也下降,所以高的债务成本使得投资者没有办法长期持有,尽管长期持有可能是一个对的策略,是被迫的在一个价格低点变现,偿还贷款。

  第三,地产的市场风险。由于美国、日本房地产在80年代中后期都出现了长期繁荣和资产泡沫,使得日本投资者忽略了商业地产的周期性,也缺乏对美国日本经济趋势的理性判断,所以直接导致在估值时,对资产价格和租金收入预期的盲目乐观。

  第四是公司流动性风险。日本公司大举海外投资时,缺乏对本国和公司流动性风险的有效评估,使得很多投资者在日本本国经济泡沫破裂时,被迫出于救助母国资产的流动性考虑,将海外资产低价变卖。三菱85年买的时候价格指数30左右,现在的价格指数160,如果三菱能一直持有到今天,回报是5倍以上。

  另外一个教训,我们去美国市场投资,万一很不幸买在高点,像曼哈顿这种国际大型的门户城市,而且英国脱欧公投以后,他的地位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如果公司财务状况允许你能长期持有,实际上跨周期投资也是可以的。

  到海外投资,要非常注重自己的资金结构、成本。万一中国经济出了什么状况,中国公司这边的财务吃紧,到时候搞不好你就要把在美国收购的资产低价抛售。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美国商业地产的市场趋势。美国商业地产价格很贵,创了历史新高。五个板块。涨得最厉害的是出租公寓,目前价格比上一个周期峰值还高了21%。第二是写字楼,高了15%。最差的商业地产也比上周期的高峰高了1%。商业地产的价格非常贵,昨天美国货币审理署的署长汤马斯.凯瑞,美国货币审理署是和美联储、美国储蓄银行三个一起监管美国银行的政府机构。

  汤马斯.凯瑞公开警告说,美国银行给商业地产的贷款已经亮红灯了。目前价格很贵。

  我们对美国房产价格的预测,出租公寓、工业地产的价格往后几年会有一个放缓的过程,零售物业、酒店、写字楼的价格增速今年会有一个急速的下滑,往后两年会有小的反弹,但是总体的价格增长趋势已经在放缓。

  从另外一个指标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市场净租金收益率Cap Rate,所有板块的净租金收益率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我们预期出租公寓、写字楼、商业地产的净租金收益率增长会往下走,零售物业、酒店租金将来几年会有一个平稳的过程。

  净租金收益率在商业地产的概念里,是属于资本市场,从这个角度讲它很贵,据我所知,大部分的美国机构都在往外放,中国企业为什么买?这是保险公司投资项目,美国纽约安邦2015年2月投的,20亿美元成交价,2015年2月到现在算汇率都赚了百分之十几了。把项目改成了公寓。从资产配置角度,中国保险公司在地产方面的配置才1%左右,其他大的国际保险公司是6%,所以这个角度也是有这个需要,大家需要配比美元资产。所以分析中国企业在美国投商业地产,也不能完全从回报率考虑,还有规避汇率风险、资产配置、还有规避系统风险的角度的考虑。

  刚才讲价格、市场,净租金收益率是资本市场的概。市场的基本面,出租公寓和酒店进入放缓期,其余的地产类型是处于扩张期。从市场空置率来讲,写字楼的空置率目前11%,仍然高于2005年-2007年的平均水平,也高于1996-2000年的水平。其他的出租公寓、零售物业、酒店,比90年代末期显著下降。也就是说,写字楼普遍都很贵,如果写字楼是股票,股价已经很贵了,但是基本面还好。所以中国企业去外面投资,对项目选择,怎样收购,收购以后做改建或各方面的经营,要有详细的考量,才会在一个比较高的市场里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回报。

  我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主持人:谢谢。2012年我参加经济论坛,当时说美国住宅市场,当时经济学家说这辈子我们可能都看不见美国住宅这么便宜的时候了。

  这么多年过去,市场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各种项目非常多,投资标的也非常多,买地、买厂、买矿、买生产线,到现在买俱乐部、球队、球星。那这样的投资到底给我们带来什么?会有那些机遇、挑战?今天请上第三位演讲嘉宾,瑞银集团中国区负责人及总裁钱于军先生为我们带来演讲,“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机遇和前景”。有请。

  钱于军:首先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大家下午好!刚才前面两位嘉宾和主办方做的演讲都非常丰富,我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我本人是投资银行的老兵,做了20几年,从投资银行的角度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过去一路走过来的一些基本情况和感想。另外,我代表的瑞银集团在今天也是全世界,上周四被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再次根据我们的资产管理总额1.74万亿美元,再次连续几年名列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当然我们也有很大的机构的资产管理公司。我们就三个业务,投资银行、私人财富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

  先给大家讲几个故事。

  1994年我在伦敦金融城就职于罗斯才尔德投资银行,也算我入行以后比较早的项目之一,收购一家英国企业,他的产品是商业工业用的冷藏机,单位售价非常贵。当时我参与这个项目很兴奋,我是团队里唯一的亚洲人。经过几个月的竞标谈判,马来西亚的公司脱颖而出。马来西亚公司一上来就说,我赢得标的同时,能同时注资几千万英镑。当时英镑很贵。这个成功案例里,马来西亚收购了这个企业。这个企业是英国的,品牌不错,在英国跟意大利都有制造工厂。

  后来我离开了英国,还是很关注这个行业,做行业的投行、并购,后来发现这个行业不断走下坡路。原因多种多样,欧洲这么一个发达市场,装备制造业的成本太高,就算有市场,价格门槛高,货币很坚挺等各种原因,但是行业走下坡路了。后来在报纸上读到,马来西亚在注几次资以后不能扭转亏损,就卖掉了这家制冷设备公司。买完了以后就走下坡路,也许他享受了几年的不错的财务回报。

  2003年我在香港,当时我负责一个亚太区电力能源并购项目,受优秀的国企中国华能集团委托。成功协助他参与了澳大利亚一家店里公司的投资,这家公司是壳牌石油公司跟美国一个工程服务公司的合资企业,这家公司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大的独立发电公司,在澳大利亚有两块好的资产,就是煤电联营的发电企业。澳大利亚是比较早推进电力库,就是电价竞价上网的。当时中国华能集团有这个远见,说去海外练兵,另外煤电联营这个概念非常不错。当时价格差不多是3亿澳元,从谈判的时候大概是一澳元比0.6、0.7人民币,当时我们提出要不要做部分对冲?因为你可能赢,赢了还要审批,万一澳元冲到0.8、0.9呢?当时客人进行了很多分析,最后给我们一个结论,分析很好,但谁也猜不中,作为国企还是不要做对冲。最后没有做。交割的时候,澳元又跌到了0.55一美元。这个企业本身EBITDA是正的,但是考虑到折旧、成本以后,利润是负的,或者是微利到微亏,主要原因是因为收入部分由于电力库的实施,对未来电力库的电价我们请第三方的专业顾问做评估、预测,但这个预测不能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能短期内扭亏为盈。好消息是买完以后,昆士兰州政府非常支持这个项目,买完以后很快就扭亏为盈。华能真正带去了中国一流的火电、工程队伍,对他们现有设备改造以及对运营效率的提升。第二就是汇率对中国的投资有利。后来澳元就在升值,升值以后反映到中国华能帐上的利润当然也就升了。

  到2013年中海油收购尼克森,买资源,不会根本上错,但关键是时机。中海油买完以后,今天成了中国“三桶油”之一,另外跟他整合,中国海洋海上油气资源方面,有很多协同效应。

  到今年上半年,瑞银有幸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项目,瑞士银行430亿欧元的价格,将全球领先的农化跟种子公司先正达(音)卖给央企中国化工集团。项目因为正在进行,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走出去的亮点项目。

  我想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路走来,虽然不能说风调雨顺,但是成绩有目共睹。

  最近集团投行跟瑞银证券也出版了一个新的报告,专门讲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一些数据、要点我在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下。

  企业为什么海外并购?原因很简单,有宏观的,有公司、企业层面发展的原因。

  宏观的就几条:国内发展不能永远高速成长,而且个别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毛利率都有压缩的压力。工程制造业最明显,为什么三一要往外走?第二人民币升值。这使得去海外买资产也是一个风险,全部用人民币的资本买,将来一贬值,就马上会有很大的风险。融资应该主要以(并购项目)当地货币为主。

  企业层面驱动因素也很多。跟企业业务模式相关。垂直、整合,这个占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头,占了47%;横向扩张,走出去还是坚持主业,买同行,横向扩张占了25%。纵向跟横向,已经占了72%。

  都在买什么呢?华能当时的项目是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这样规模的第一家。之后大部分还是以资源、大宗商品的小规模的并购为主。当然不包括绿地投资,绿地投资的想法、考虑、战略有的时候会更不同,因为那需要三五年选址,三五年做可行性研究报告,很慢。我讲的并购是一次性的直接投资、收购标的的股本或者全部的股本、负债。过去第一个十年是这样一些行业。可是最近,不要说2015年,2014年,哪怕到2012、2013年,我们注意到制造业开始往外走,而且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很多。我们有多少真正高端的制造业?先进的企业在最高端的制造业跟国外同行比,差距有多少?我们做了很多这方面的项目,感触很深。

  比如潍柴动力跑到国外买了一个法拉第,是一个破产公司,但是柴油机核心技术被中国同行认为有特别的独到之处。最后我们协助他从两个托管银行手上买过来。这类型的并购越来越多。

  另外这两年特别兴起的,消费品。尤其中国老百姓(603883,股吧)越来越有钱了,城市化发展到今天,年轻人对国外品牌的向往或者很多国外品牌到中国市场来尝试,行不行?有很多品牌是把上海当作全球新产品试推销的第一个市场,因为他发现中国城市的年轻消费者很有冒险精神,非常愿意尝试新的东西。这都给中国市场带来新的契机,也给参与到这些领域的中国企业带来内部驱动和外部投资的机会。

  举目一望,除了美国经济比较稳健,欧洲、日本、其他的金砖四国或者新兴市场的主要大中型经济体,我个人觉得各家都有难念的经。相比下来,中国经济我们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我们还是有别人很羡慕的地方。当然具体到每个行业我们要做好“家庭作业”,我们走出去的优势是什么?

  目前我们的优势,就是资金优势。从业20多年,从90年代中期代表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搞谈判、合资,那个时候感觉最深刻的就是中国缺欠。但这两年不一样,外资银行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愿意给中国买家给予高负债率的并购贷款。相反如果外资银行还愿意做,不管你是谁,你是央企还是特别有实力的买家,会给你加分,但这个分不能体现到借贷不借贷、或者借贷多少成本多少上,最多就是稍微给你比例放宽一点,最终的研究全部在数字上,那就是EV、EBITDA不能超过什么水平,债股比不能超过1:1。中国企业走出去,债权融资占了整个并购资金的80%到90%。所以我们高兴的看到,A股上市公司在海外并购,比较愿意用股本金做融资,当然市盈率高,其实我们看到的大型的A股公司的市盈率,也就是14.5倍。当然跟香港6.8倍比,还是高了一半以上。

  怎样在走出去的时候,把融资风险降到比较低?

  刚才前面专家讲了汇率、利率,我不多说了。还有什么并购的风险?有什么是我们很好的项目不能成功的风险?

  首先要做好“家庭作业”。很多企业和过去我们接触没有根本区别,现在找我们做顾问的,很多都是第一次做海外并购,他们解释的理由,我有点钱,或者我看到别人在做,A股市盈率高,国内市场也找不到太好的标的。但这些原因,不足以成为充分的理由要走出去。当然股东意愿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股东有这样的意愿和希望,还是可以选择。一定要做好家庭作业。

  一个就是政策风险。以前外资进入中国,很很多人明确说,不怕中国政策变化,但是如果要变,最好早点变了,给出全文公告,变成什么样。他们好据此作出对策。

  一定要找一个跟你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标的所在国。如果这个国家正好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就额外要做好家庭作业,知道这个国家的政局整体稳定,如果实在不能保证,得保证合作伙伴不会因为你投资而对方全部撤资,当地客户和合作伙伴多少有些办法,你没有,也许他能提醒你一下风险,帮你化解一些风险。

  当然要有几个原则,不熟不做、不懂不做、没有把握不做、没有退路不做。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路和前景我个人觉得非常看好。这么多年,我一直服务于投行,后来管商行,包括大规模的借贷,外国商行最愿意借的就是跨境并购的走出去的企业。中国股东去了以后,一般表态都非常到位,实力都非常好,长期支持公司发展。融资不应该是最大的问题。

  其中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国际化人才的缺失。以至于很多项目我们建议客户,全盘照收标的公司的外国高管。当然你要公告,不能说先招收6个月再淘汰,你一般至少要给别人一两年的稳定性,然后慢慢看。

  另外就是系统工程项目。因为海外的并购成败跟大小没有关系,但项目越大,胜算越高。当大到中国政府不得不支持,觉得你是很大的,能改变行业态势的时候,当大到对你的股东在海外凭空增加30%的额外营收和利润,你可以想象大家的关注度、能得到的内外部的支持。包括银行,银行喜欢大的。与其干十个小的,不如做一个大的,或者如果你这个小的是一系列之一,我相信所有机构都愿意支持。

  我们有上千的专业员工在研究宏观、微观、地区、国家,甚至当地经济。CIO是瑞银的看家本领,我们156年历史传承,我们给机构投资永远都是说,别管单一国家,我不关心单一国家,宏观驱动,全球资产配置,必须是了解宏观,然后到微观,做决定不只看宏观,纯粹看宏观就赌黄金、大宗商品了,真正做决定的时候,要宏观、微观结合。

  但资产配置,一定要全球范围内资产配置。中国的资产配置海外还太低,但也不需要好高骛远。我给大家一个建议,企业走出去这么多的困难,我们作为资管,财务类型的,或者想像巴菲特那样,或者像复星那样,借助比较低一点的资金成本到海外主要看好行业的投资,我个人认为,只有少数的优秀和有经验的财务类的或者战略型的企业,才能做到这一点。否则大部分的资管、企业的钱和老百姓拿的资产管理的钱,就只有那几条,能投债别投股,能做优先股别做普通股,能和优秀企业一起做的时候千万不要单干,或者主动跟人谈,搞一个产业基金往外走,也比投单一的标的风险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出现黑天鹅,美国出现过,金融风暴,雷曼垮台,英国也出了,其他国家为什么就一定不会出现?

  我希望不要因为我的讲话而觉得没有足够的信心。正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判断只是开始的十年、二十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到今天的英国、日本,可能有几十年到上百年的长远的路程。大家跟着这些行业走,尤其是这些公司如果在A股、H股属于领先企业,又正好在海外走出去中建树累累,而且被证明风险管理比较到位,我相信这个阶段也是不错的选择。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相信钱总的分享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获益,也让我们未来对中国企业和个人资产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下一位将迎上台的是复星集团的钱总,复星很长一段时间内,海外投资脉络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有人说深一脚浅一脚,一边买地买健康公司,一边甚至定制男装女装,或者及装美容这样的企业、项目都收入了囊中。富足+健康+快乐,满足中国中产的闭环,已经渐渐显现在了我们眼前。

  下面有请复星集团副总裁钱建农先生为我们带来演讲“复星的全球化布局”。有请。

  钱建农:各位下午好。刚才浦发银行的任总也说了,我刚英国回来,又买了什么东西。今天早晨我刚刚从伦敦飞回来,刚下飞机换了个工作服就过来了。

  实际过去一周我都在欧洲,这一周里,每天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载入历史史册。从7月12号南海仲裁案,7月13号韩国宣布韩美决定把萨德部署在韩国,7月14号法国国庆日,最著名的很美丽的度假村Nice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恐怖袭击,今天又是土耳其政变(或者政变未遂)。所有这些重大事件,在一个星期里发生,加上6月23号英国脱欧。我相信这些事件,都足以引起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秩序的动荡。

  这么一个国际经济形势、政治形势风云变化的时期,我们讨论如何更安全的在海外配置资产,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英国脱欧前后我都在英国,脱欧前一个多星期,我参加了中欧企业家论坛,那次我下飞机,也在问出租车司机,司机是一个巴基斯坦移民,我说你会投什么?他说我肯定投脱欧。回来之后,我跟同事说脱欧应该会成为现实。为什么呢?因为你可以很容易体会到,在英国社会,底层人员和精英阶层,整个社会在分裂。而脱欧的公投,精英阶层也不能投两票。脱欧前我们有一个预判,所以在英国的项目,包括股权买卖也都停止了。脱欧之后确实价格下跌。前天我从法国去英国,又问出租车司机,我说现在脱欧了,会有什么影响?出租车司机说,nothing has changed。但这次我不认可司机这个话,我觉得没有像这个出租车司机跟我说的那样简单。

  实际英国和欧盟之间的资本市场的依存度非常高,欧盟78%的资本市场行为是在英国进行,很多金融机构都入驻在英国。英国脱欧,这种金融交易必然受到影响。目前脱欧反对者认为是一场灾难,支持者认为可能会有助于重建新的世界秩序。脱欧对英国资本市场到底是一场灾难还是福音?

  我很佩服,经济学家吴女士马上在脱欧之后可以预测GDP,英国会衰退1.2个百分点,对欧洲影响0.7个百分点,全球影响0.3个百分点,所以判断是一个温和的影响。不管你持哪种观点,如何争论,也不管争论结论是什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世界、政治、经济、金融形势进入了一个风云多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投资应该需要更谨慎,要以全球化视野为资产避险。

  我个人认为,在短期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对中国企业来说,全球你要投资,更多的应该考虑一些战略性的资产配置。战略性资产配置是在较长时间内以追求长期回报为目的的资产配置。

  而复星过去几年,就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这样的战略性的资产配置。2010年开始我们全球化战略,主要在欧美、亚洲地区进行。大概三个维度:

  1、“保险+投资”,双轮驱动的核心战略。 我们保险板块在最初投资了永安财险,复星保德信人寿,鼎睿再保险的基础上,近几年又陆续收购了葡萄牙最大的保险公司Fidelidade,还收购了专注于特种险的全球保险公司Iroshore,还有丰富劳工保险经验的美国财险公司MIG,2015年末保险可投资产较2014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增长了50.02%,约合1600亿人民币。归属于母公司的利润,保险也是有大幅度的增长,增长88.4%。保险占总资产的比例也是由2014年的32.9上升到了2015年底的44.6。可以用于投资的币种更多元了。

  一方面复星强化全球化保险的布局,现在这种保险布局已经基本成型。另一方面,复星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两者希望有一个匹配,一个以保险为核心,对接全球的资本端,另外优化全球的资产配置,提升保险资金收益。已经配置的资产,包含战略性的投资项目投资,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基金和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交易的高流动性的股票和优质地产项目等等。

  2、“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 复星我们根植于中国,整合全球资源,希望投跟中国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的企业。每投资一个企业之后,复星也是竭尽全力帮助这些企业在中国发展。 中国经济每年6-7%的速度在增长,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12%,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概在25%左右。这也是我们讲的“中国动力”所在。我们找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消费升级对供给端的需求,希望有一些新的产品、服务,我们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符合中国消费升级的这些产品和服务来投资,然后引入中国市场。当然,也包含在全球帮助领域他发展。 近几年,我们投资了全球很多项目,一个比较分散,在全球几大洲,基本都有投资。尤其欧洲、美洲,在亚洲、欧洲也有一些投资。

  3、我们的投资全球化布局,会聚焦在“富足、健康、快乐”。复星希望通过全球投资,能为中国家庭、全球家庭带来“富足、健康、快乐”解决方案。每个复星已经投的企业都是在“富足、健康、快乐”三个领域最值得投资的一些企业,应该是每个家庭都需要的产品、服务。

  2010年开始,我们投资法国地中海俱乐部之后,做了一连串的收购兼并。这些收购兼并,从未来行业整合角度,我们也其他在某几个行业、重点行业,能够成为全球这个产业的整合者。 比如旅游行业,我们全资收购了法国地中海俱乐部,这是一个全球领先的,也是目前最大的一个休闲度假企业。他在全球40个国家有度假村,去年年初,我们完成了对他的私有化之后,接下来我们做了一连串的投资,围绕休闲度假领域。

  首先我们投资了英国的Thomas Cook,是全球最早的一个旅行社,是欧洲两大旅行社之一。前天我去英国就是参加这个公司175周年庆活动,是全球旅游行业的一个鼻祖企业,现在他拥有95架飞机,在欧洲非常多的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未来我们可以一方面跟地中海俱乐部结合,两者协同,另一方面也可以跟中国市场相结合,给中国消费者开发更多的适合他们需求的欧洲旅游产品。

  另外我们也投了亚特兰蒂斯。大家去过迪拜可能知道亚特兰蒂斯在棕榈岛的成功。现在我们在三亚建第三座亚特兰蒂斯。

  我们也投资了加拿大国宝级的演艺公司太阳马戏团。复星收购地中海俱乐部之后,完成了一系列投资,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的投资,就是度假村、旅游目的地、演艺等跟旅游相关的品牌、内容的投资,另一块是渠道的投资,像Thomas Cook和中国旅行社的投资。我们相信未来复星在旅游产业里,完全能成为一个全球旅游产业的整合者,即从简单的股权投资变成一个行业的整合者。

  以上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我们邀请中国民营企业投资非常重要的一个机构-中民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天凛先生来到台上为我们做主题演讲,题目是“回归金融服务初心,助力民营企业全球资产配置”。有请。

  刘天凛:各位尊敬的金融界和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的盛情邀请,让我们有机会与各位交流分享,同时非常荣幸,能听到到场嘉宾对市场这些独到的嘉宾。

  今天我的题目是“回归金融服务初心,助力民营企业全球资产配置”。 我们是一个新兴机构,也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新兵,我们顺应资本市场为基础,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趋势,我们认为,传统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其功能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我们体会到,传统金融体系因具有信用功能,而具备了强大的资产配置能力。正因如此,也被赋予了强大的宏观经济调节功能。

  但我们观察到,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着若干不足。具体表现为: 首先资源配置多为增量资源配置,对存量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 第二缺乏对风险有效性的分散,风险难以流动。 第三因为是是受关注最多的内容,这种金融系统难以让投资者享受到金融资产的成长效应。

  中民投正是希望通过建立产融结合的金融平台,来应对上述问题。中民投资本作为中民头旗下专业的资本运作平台,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回归金融服务本质,挖掘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我们的定位是建立全方位的金融控股集团,打通金融全产业链,在坚持市场化运营的原则下,实现广义的产融结合,面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投融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参控股一批金融机构,打造金融全牌照,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金融体系,出于几个维度的考量: 首先,从中国金融分类经营环境角度看,各类金融机构缺乏通力合作机制,直接影响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金融服务的潜力。 第二从企业融资角度看,中国企业重间接融资、轻直接融资,重银行融资、轻证券市场融资,在资本市场上,重股市、轻债市,重国债、轻企业债。这直接会影响到市场风险的有效分散、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反向来看,作为一家投资机构,市场上的融资体系于我们来讲便是投资体系,我们目标就是为对应资产找到对应资金,长期愿景是希望通过打通各种金融服务通道,为有不同诉求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回归金融服务本质是我们的第二个目标。在国内金融环境下,金融、实体经济出现倒挂现象,我们过多强调了金融的能量,忽略了金融的存在,我们希望中民投资本与产业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同时,我们还将发挥中民投资本在产业投资的敏锐眼光和自身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金融的力量,支持实体企业进行并购和定价权的掌控,实现金融与企业齐头并进的目标。

  回到海外资产配置和企业走出去的主题,我们观点清晰,就是资产无国界。我们坚持大类资产的主题研究,首先我希望理清一个概念,金融资产是一个大环境,境内、海外的界限已经不那么分明了。不同于往日,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变动举足轻重,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入SDI,部分障碍被扫清,因此资产配置从开始,我们就坚持全球化的资产战略布局。

  其次关于资产配置,我们首先是规划好投资方向。例如在新能源、海外不动产投资领域,细化到研究全球各地的差异,确保目标投资国可以达到投资利益最大化。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对市场周期分析,资产配置中考验投资机构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是否能有能力确认某类资产处于市场周期的何种阶段。这一阶段,价格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有哪些,通常这些资产价格要素受基本面、价值面、市场预期和流动性因素的影响。基本面决定了一项资产内在的吸引力和效率,价值面体现了一个项目资产现金流,市场预期等因素则在资产价格极大波动下超越了前两种因素,我们配置过程中会仔细甄别各类资产的属性和特征。

  环顾中美欧,中国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美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欧元区进入了变革重组后的重塑阶段。从具体来看: 中国经济发展放缓,正在寻找新的引擎。逐渐呈现出增速换档、结构优化、强调创新的新常态。随着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中国民营企业面临国内自身结构调整和跨境投资的新时代。

  美国加息进程将对全球各大资产类别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经济仍然处于复苏中,短期经济政策同时也受制于国际环境的制约,低息可能存在很长时间。 欧元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英国脱欧的影响可能较长时间内持续,欧盟自身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性问题难以解决,欧元区已经面临经济增长的困难。负利率以及国家高失业率等诸多问题。

  挑战面前必然蕴含着机遇,我们将投资战略布局集中在三个层面:探底欧盟、寻找欧洲变革重组新格局下的投资机会;着眼经济基本面的增长,关注美国经济;同时建立完善全球多项交流的资本运作平台。 我们除了关注常规的全球化大类资产配置,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构建四大国际总部的设想。中民投要在上海建立互联网金融总部集团,在香港建立国际租赁中心,在新加坡建立保险中心,在伦敦设立资产管理中心,这将在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上,为中国民营企业进行全球资产配置提供切实的保障。目前我们在上海、香港、新加坡三地已经建立了总部。同时,在伦敦也在积极开展业务。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开放,中民金融作为中民投资本旗下子公司,成为汇聚民营企业在香港的交流平台。下面我将用两个具体的案例展现中民投资本全球资产配置的原貌。相比复星这么大一个集团,我们是一个后来者,所以我们在海外的投资也有我们的一些特点。首先我们在海外目前投资的项目,都是以初期找到合作伙伴、搭建平台、共同投资为主。而不是直接点对点的投到实体经济上。我们之所以率先在香港开展业务,是源自香港资本市场拥有的内地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健全的金融管理机制、透明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比例的机构投资人、系统的投资者保护措施、多元化的募集方式、对个人和机构的优惠税收制度。作为有国际战略布局的中民投,合理利用香港的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特性,成为我们一段时期内的目标。尽管目前市场上对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下滑的议论颇多,但前一阵我们拜会香港金融界的人士来看,香港正朝着中国国民财富、金融资产中心的离岸配置中心、定价中心、风险管理中心发展。已经超越了我们对香港传统资本市场的认识,朝着新的方向迈进。

  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中民金融的商业模式正是在香港传统金融市场和转型这三大“中心”发展的过程中演变而来。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致力于打造为投资+投行,双轮驱动,推动产融结合的资本运作平台。核心就在于把最先进的市场模式与内部、香港两地巨大的金融资产化相结合。

  具体来讲,我们将利用香港低成本融资平台,放大杠杆,配合中民投资本在境内为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发起各类行业产业基金,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全方位的业务牌照的初步架构目前已经完成,形成了涵盖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借贷等全方位的业务架构布局。我们在中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也强烈感受到了大量的中国民营企业希望到香港这样成熟的市场发展的愿望。

  最近中民金融成功引入了国内数家大型机构作为战略投资人,他们正是看中了香港开放的市场、法制的环境、专业人才的优势,以及中民投资本在香港助力国内民企发展的决心。

  在欧美,不动产行业资产性质清晰,投资进度直观,资产保值增值属性强,我们长期看好伦敦的住宅开发、美国的经济长期发展。去年我们与第一太平戴维斯投资管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GP公司,参与基金主动管理,共同开发英国不动产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广泛的投资与资产管理业务合作。这只基金背后正是大量的中国民营企业作为出资人,在伦敦市场进行主动投资的典型案例。 以不动产投资为起点,将投资方向转到英国、欧洲实业股权为主的其他股权投资方向,形成更为合理的资产组合。同时,与戴维斯资管公司合作,借助其资源和优势,打通从国内到国外、从国外到国内的双向资金募集通道。

  今年初,我们与全联房地产发起Elite国际投资基金,共同布局美国不动产市场。不仅实现了我们在美国不动产成熟市场获取稳定现金流回报的目标,同时打通国内与海外的资产配置通道,完成海外系列的投资基金搭建。 中民投资本自始自终致力于“回归金融服务初心,助力民营企业全球资产配置”,搭建一个合作开放、互惠共赢的平台,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得到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再次感谢主办方的邀请。 谢谢大家。

  圆桌对话:

  主持人:谢谢刘先生。下面进入论坛环节。民营企业和国企相比,有着更多特点,包括企业领导人的气质,也是国外与众不同,往往国企不具有这样的性质。刚才看到刘总分享的第一张照片,中民投的大楼,我突然想起来,复星大楼我去过,因为是客人,所以接待的同事问我,杨老师你中午吃员工餐还是高管餐,我说有什么区别,他说员工餐有肉,高管餐是素的。民营企业这样的特色,会个很多合作者、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会构成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化的标记。

  好的,现在我们台上的座位已经虚位以待了。我们马上邀请出参与本场对话的各位嘉宾:

  浦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红睿;

  美国国际集团首席经济学家莫恒勇;

  复星集团副总裁钱建农;

  上信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吕璧慧;

  光大安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潘颖;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跨境投资部总经理胡晓冬;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合伙人李鹏。

  同时有请本场论坛主持人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辛继召。

  辛继召:作为主办方,今天我们邀请圆桌论坛嘉宾的时候,确实花了一番心思,今天参与论坛的既有跨国投行的代表,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走出去的代表浦银国际,也有民营企业代表,已经在国外有多年投资经验的民企代表,就在上海的复星集团,还有金融机构代表,从事境外财富管理的上海信托旗下的上信香港控股,以及作为金融控股集团在境外开展地产、非地产类投资中国光大集团旗下的光大安石投资,以及保险基金从事海外资产配置的长江养老保险,以及从事跨国投融资并购法的国浩律所。

  首先从贾总开始。浦银国际刚刚在香港获得了投行牌照,作为中资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走出去,之前在香港已经有布局。我们将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差异化的金融策略来服务我们走出去?

  贾红睿:感谢主持人,也感谢各位在座的朋友。因为今天是周末,大家也很辛苦,论坛进行的时间也很长。但内容很精彩。就我们主持人问到的问题,我简单报告一下我们浦银国际。

  大家知道,“XX银国际”类似的,都是中资银行走出去以后,到香港设国际投行,浦银国际也不例外,作为浦发银行投行业务走向国外的一个平台,2014年我们开始着手这个工作,2014年底收购了当地一家港资银行,更名增资以后,在去年3月份重新开业。经过短短一年时间,已经初步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投行牌照体系。包括保荐业务、夹层融资等,都已经做了,目前设了不同的境内境外的一些投行的SPV的架构。

  我们有哪些优势?有两点要分享。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前面嘉宾讲得非常好,日资在80年代大规模的往外走,现在我们也在经历类似的事情。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第一,就是产业升级。到了香港以后,我们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很大很大,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平时我们看到的见诸于报端的都是比较大的知名的并购,实际有很多很小的,或者不是很知名的,但是这些企业并购每天都在发生。可能这些企业在所在的细分行业,已经是龙头企业了,但行业比较小,但他购买的技术、股权都是很值钱的。大家要去看全球化的市场,现在境内经济不太好,企业经营收入少,但是我们钱还是很多。这个时候走出去,也是必然。确实我们会走得更好一点。

  另外,日资企业走出去,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汇率的问题,这次我们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以后可能会比较好的帮助中资企业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境外融资、境外投资,规避风险。中资银行要发展起来。

  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在中资银行要走出去的关键阶段,最近三年走的步伐特别快。我想未来的十年肯定是一个黄金时期。因为如果再早一点,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并不是特别快,这个时候我们主要是围绕于优先服务中资企业。这个时候中资企业没有走出去,金融机构走出去,没有业务做。现在这几年中资企业大规模在往外走,中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券商这些机构,这是我们的业务黄金时期。今年以来,香港终环写字楼租金一直在往上走,说明我们很多中资的金融机构、企业都在往那里走。

  前面讲到脱欧。英国和欧洲大陆市场有一种互补性。我们内地和香港市场在金融行业、产业,内地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产业资本是很雄厚的,也很先进,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香港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金融资本会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一个是我们对客户的了解,境内我们对大量的客户的业务了解很深入,从细小的到宏观的战略,都很深入。我们浦银国际作为浦发银行一个境外平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在境内的平台上的客户的境外需求,投行的需求,不管是融资需求还是投资需求,把它能接下来,和一般投行相比,我们对客户不需要再重新进行完全陌生的一次了解,我们对客户很了解。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针对他要做的是融资业务还是投资业务,做一个二次补充的了解或者尽职调查,业务就可以做了。当然做并购的时候,我们杠杆会比较高。相信我们随着中资企业走出去,我们中资金融机构也会进一步国际化,产业升级以后,会出现几个真正的跨国的国际化的大型的金融机构。

  辛继召:对客户的了解,是我们最大一个优势。再进一步讲,了解投资目的地、投资行业,这将是我们接下来讨论的东西。

  莫总,刚才嘉宾提到比较多的就是土耳其政变、英国脱欧等一系列的地缘政治事件,对市场和经济的影响。英国是中国公司走出去的投资热土,也是中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李嘉诚先生也在前两年大手笔买入英国的一些基础设施类的项目。英国脱欧,会给我们造成哪些影响?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莫恒勇:谢谢。确实欧洲特别是影响是中国企业在商业地产这一块走出去(首选国),首先不是去美国。比如保险公司到海外买商业地产,开始不是到美国,2013年的时候是在英国,包括平安、中国人寿、泰康,先在伦敦的CBD买写字楼。险资大规模在美国开始投资,是以安邦2015年2月买华尔道夫开始。脱欧公投一方面对原先在英国已经投资的公司有没有影响?包括资产价格、汇率的影响?我分析,从日本80年代末投资美国的教训来说,有一个利率、商业周期的影响。

  英国公投以后,会对中国在海外投资市场有什么方面的影响?我想最主要,就是英国公投会产生很多的不确定性。我也赞同吴女士的观点,因为英国占全球GDP比例不是特别高,从本身来讲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并不会特别大,不会导致国际经济衰退。但是会产生很多不确定因素。

  第一从公投本身来讲,脱欧已经脱了,但是怎么脱的,不知道。这个有不确定性。首先,你跟欧盟签订了什么样的脱欧协议,直接就能影响到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削弱。如果欧盟给英国一个非常苛刻的条款,那很多国际投行就不得不把他相当部分的员工搬到欧洲大陆。这样写字楼首先就有压力。然后员工又是高收入,肯定就不会再买伦敦的高尚住宅了。这对伦敦的地产会有直接的打击。

  如果英国跟欧盟达成的协议比较苛刻,一部分的钱原来在伦敦市场,可能就会涌入美国市场。我们也会密切关注英国和美国市场,已经相当一部分的中东的钱原来打算投在英国市场,后来慢慢转到了美国市场。

  另外,欧洲、欧元区本身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最近发生了很多事,土耳其不是欧盟的,发生了政变,但是欧洲本身有很多不确定性。今年10月份意大利马上会有一次公投,明年荷兰、法国、德国三个国家大选,欧洲目前一个比较令人担心的事情,就是很多国家原来非主流的小政党,反对现成状态的,他的支持率不断在上升。搞不好什么时候又出一个黑天鹅出来,这个也会影响到企业对欧洲大陆投资的信心。

  但话说回来,正是因为有这么多因素,也有可能会捡到一些比较好的项目。英国的金融、地产可能会受到很大冲击,其他的行业也会连带受冲击,但是,由于英国脱欧以后,自己的货币政策灵活性、各方面灵活性反而多了,所以当他稳定下来之后,其他行业而会复苏比较快。这个时候,你趁整体被脱下来,可能会捡到一些比较好的项目。所以也不能说一棍子打死说英国那边的投资就不行了。

  脱欧对地产会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其他的项目,说不定是一个机会,如果中国企业有意在欧洲或者英国有个长期打算的话,这个时候反而是一个机会。汇率下来了,价格下来了,反而是一个机会去入场。关键要看企业对海外投资自己有一个什么样的投资收益的预期。还有投资是短期的,还是整个集团里的一个长远的经营策略?像钱总说的,复星在各个不同的地方买不同的东西拼起来,这是非常好的概念。这些方面会有一些机会。

  辛继召:感谢莫总。下一个问题,直接提给潘总。刚才莫总在主题演讲环节提到,我们国家全球商业地产的投资,请教一下,之前有很多国内的地产企业在国际上投了很多地产,作为金融控股集团旗下的公司,光大安石投资为什么会看海外的地产投资?海外地产投资的布局点和投资策略是什么?

  潘颖:我们是光大在海外的金融控股平台,我们是光大银行(601818,股吧)第三大股东,光大证券(601788,股吧)第二大股东,光大安石是光大控股旗下专门从事跨境不动产投资的一个平台。为什么我们要投海外?首先,光大控股因为是香港的上市公司,所以在海外的布局、投资一直有,只不过最近我们在加大这个比例。逻辑很简单,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比较强劲,刚才经济学家吴女士说了,从资产配置角度讲,全球就四大经济体,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欧元区,一个是日本,还有以中国为主的新兴经济体。在过去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比较强劲,特别是中国比较强劲。所以自然而然,我们在国内的投资对我们来说,也比较大,所以比例比较高。

  随着中国经济去库存、去产能,经济增长肯定要放缓。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能就会考虑比例上适当增加一些海外的资产配置。

  另外,我们作为一个资产管理公司,要服务于客户,我们客户主要是机构客户、高净值客户,从客户角度来说,随着财富积累,盘子变大,盘子大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要考虑资产在海外配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服务客户,所以我们也在加大海外投资。

  光大安石我们作为不动产的投资,我们的布局、逻辑也是这样。

  自然而然我们原来也是在国内的布局比较多,国内也是布局了一些商业地产、投资。目前我们希望从海外资产配置的角度,布局以发达的经济体为主。因为中国是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跟新兴经济体的相关性比较强。从资产配置规避风险角度说,我们可能会加大在发达经济体的资产配置。主要是美国、日本这样的国家。这是目前我们从布局角度来说。

  从策略角度,因为不动产投资有很多风险,包括开发风险、运营风险,目前因为我们整个逻辑是从资产配置角度来说,目前我们的团队和能力,还不足以让我们管理好在境外的开发风险和运营风险。所以我们尽量投的策略,是以不承担开发风险和运营风险为目标的一些资产。

  具体而言,可能是一些成熟类的资产,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同时,我们需要寻找一些跟我们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或者我们认可他的管理能力的对手,来做这样的投资。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去年投了美国KKR和jobage(音),在美国他们投了一个pofonue(音),一共18栋商业地产,收益比较稳定,城市也比较集中,KKR和jobage(音)能带来更大的附加价值,我们认为要做的,是对资产管理人的管理,为我们的客户管理好税务风险、法律风险、交易机构的设计。其他的我们依赖于合作伙伴提供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策略,主要是从资产配置角度来说。

  我先讲这么多。

  辛继召:谢谢。

  下一个问题请问复星的钱总,刚才您的PPT上有复星这几年来很详细的投资列表。请问我们复星对这种投资节奏的把握是怎样的?投资节奏和我们的投资思路和海外投资主线,是如何配合的?

  钱建农:刚才讲了我们投资的整体战略,整个投资节奏,我们全球化投资开始是在2010年。2011年我们就投了两个项目,一方面积累海外投资经验,另一方面也在筹备人才。到2013、2014年,平均每年都会超过十个项目的投资。所以会非常快的加速。现在因为已经投了这么多项目了,有些行业我们也存在整合的一个过程。目前,我们已经进入投资和投后整合并重的一个阶段。整体我们肯定还是在把控整个节奏。

  比如旅游这个行业,国外投资开始小股权进入,现在我们开始控股和整个产业、行业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实际也带来了未来投资的一些变化。比如说整个行业里,我们可能通过被投公司,控股公司去整合全球的一些产业。我相信我们整个全球投资节奏在投资深入之后会有一定的变化。

  辛继召:下面请问吕总和胡总,去海外做并购重组,目前的宏观金融背景下,高净值客户的海外投资资产配置需求,现在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建议?作为保险投资海外的渠道主要有哪些?和基金这种投资相比,保险特别是养老金的投资,在资产配置、投资策略有什么不同?

  吕璧慧:先讲中国高净值客户在海外配资的需要性。中国高净值客户资产在海外配置的比例跟其他国家比较,还是偏低。只有4%。大部分也就是投资在房地产,比如美国、澳大利亚。如果跟其他国家比较,比如瑞士银行、私人银行,他们客户,平均的高净值客户超过一半的资金是投入在海外的资产。而亚洲而讲,新加坡的高净值客户超过38%是投资在海外。为什么中国的高净值客户需要往外投资?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对冲国家风险。毕竟中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封闭或不开放。第二就是经济,现在也是公认的,在一个L型,这对一个高净值客户来讲,他应该配置一部分的钱在经济复苏或者爆发的地区。

  第二个原因,就是对冲货币。去年开始高净值客户更体会到,应该在海外有一部分资产配置。

  第三就是个人的原因。相信很多朋友,包括自己的孩子也是到新加坡、英国或者美国念书,所以他本身有海外货币的支出,就更需要有这方面的收入来对冲外汇的支出。

  我们就讲现金,现金也是要想你到底有多少部分是放在人民币,多少配置在美元。最近英镑暴跌之后,我们有些高净值客户就问我,现在兑美元跌到1.3了,是不是好的时机买入?本身我儿子在那边念书。这些都是需要一些专家提供意见给你的。还有固定收益,也要做一个判断,多少是投资级的,多数是高收益债,股票多少应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欧洲,还有用什么工具?是不是用这十年成长比较大的ETF?因为收费低,而且比较简单。或者有没有机会找到一些可以提供阿尔法的基金经理的基金?还有另类,有几种,私募基金或者FOF,或者对冲基金。很多人有误解,对冲基金不一定它的风险比其他的资产更高,我们做很多研究,有一些对冲基金的波动率控制非常好,甚至可以低于高收益债。而回报的比率可以超过很多。这个就要看你国际的通道,可以筛选一些出色的基金经理。另类的资产也有,比如投资红酒、白酒,最后就是大宗商品。对高净值客户来讲,在欧美很多资产有一部分是投在大宗商品的,比如买石油公司或者黄金。黄金、钻石回报率其实比很多股市都要远远超越。所以如果您的太太买了很多钻石,那是在帮您做资产配置。

  胡晓冬:现在已经允许保险资金投资海外。2005年出了一个办法,2007年出了海外保险资产境外投资的管理暂行办法,后来遇到金融危机,所有工作停止了,一直到2012年四季度,保险资产境外投资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才公布。那个时候人民币在汹涌升值,各大保险公司对境外投资的需求不大。最主要的就是都应用自己留存的外汇进行投资,其实是暂时不能结汇的,大家都想结汇。那个时候保险公司海外投资都很痛苦,每年都是负5起步,或者负责4起步。所以大家不选择大力发展海外投资。2013-2015年左右,有些保险公司进行了一些项目投资,比如买了一些楼。目前保险公司海外投资大部分还是投资港股、香港上市的投资级债券。8.11以后,人民币停止升值,开始阶段性贬值,保险公司都觉得要加大海外投资。现在又倒过来了,缺乏额度,政策上有些工作可能也滞后于市场情况,比如保险公司目前根据保监会的法规,还不能投资港股通,可能能间接投资港股基金。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保险资金其实有几万亿的水平,但是整个保险业进行境外投资,我估计不超过2%,包括楼,我认为这是偏低的。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资金可投资资产投资境外的可以达到15%。目前远远低于这个水平。第一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有境外投资资格。第二就是额度的限制。

  所以总结几句话。2014年或8.11以前,大家关键词是投资的意愿,现在问题是投资的渠道,现在关键是渠道和度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养老金投资跟基金投资有什么区别。养老金投资是各个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归集起来,委托一家或几家公司进行投资,基本是把钱委托给你开始管理,做配置是要求你做的。养老金的挑战,主要是可能会给你要求一个比较合适的或者比较高的收益率的要求,或者委托几家公司进行管理,然后每年给你排名。

  养老金目前根据政策,人社部害没有批准说可以投资境外。去年人社部征询了一下意见,关于投资港股通的事。我估计慢慢随着养老金市场的发展,慢慢会有配置海外需求的政策的允许。需求一直在,但政策稍微滞后了一点,政策比较谨慎,无论是保监会还是人社部的政策,都比较谨慎。政策也会跟着市场的需求往下走。

  辛继召:感谢两位。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地缘政治风险的话题。接下来有请一位专门解决风险的人,下一个问题提给上海国浩律说的李律师,中企在海外投资并购中,现在特别需要关注哪些法律或者合规的风险问题?应该如何防止这些问题?

  李鹏:谢谢主持人。之前几个嘉宾对风险这个问题的分析已经比较全面、到位了。我从法律角度讲讲我们的看法。

  这些年得益于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很多中国企业实行了跨境并购的战略。我们也是服务于企业海外收购的战略,在美国、欧洲、西班牙设置了一些分所,主要是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就我自己的体会,除了不动产,从动机来看,我们把并购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目标是收购资源的,比如中远在西岸港口的收购,还有很多央企去非洲南美国家进行矿产资源的收购。第二类就是像美的,也是属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代表,中国100强企业,从自己战略升级、全球品牌考虑,跨国收一些国外优质企业。像酷卡(音)本身在德国也属于工业4.0的一个代表性企业,当然这个案子现在还没有结束,因为虽然要约已经完成,但要面临欧盟反垄断的审查,这个反垄断审查从我们专业角度看,风险不会特别大。包括双汇去美国收购同行业企业,以提升自己的价值。第三类就是最近两年,随着人民币贬值,A股市盈率高涨出现的纯粹的估值套利型的并购。这个比较常见。

  这三类是有不同的法律风险的。

  资源收购性,主要的法律风险就是在于政治风险的考虑。因为资源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涉及经济政治命脉的事情。我们收购的时候,要考虑政治的安全性。还有涉及战争的政治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做好功课,对每个国家的政治走向、政府态度,要有一个明确的事先的充分分析。可以请专业机构提供分析报告。

  第二,要充分评估。因为涉及政治因素的并购,主要是两大法律武器,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审查。要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力量判断这个风险有多大。如果事先判断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的风险大,也可以考虑采取迂回战术,不一定要一次性控股,可以先参股,或者联合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共同收购,然后进行渐进的收购。

  第三,比如土耳其今天发生叛乱,还有叙利亚、利比亚有很多战乱,我们有很多资源型的投资,还有海外投资的保险可以考虑,尤其是投资相对比较高的国家,海外投资保险是可以考虑的。还有很多是有双边约定的,如果跟这个国家没有,我们可以借道第三方有约定的国家。这样可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投资。

  对战略性的收购,为什么美的收购酷卡(音)会引起这么大抵触?主要是两点,第一酷卡(音)是德国工业4.0的一个代表,对中国企业收购,他们心理上不是特别能接受。我特别有感触,当然这两年特别好了。我记得2010年代表一家A股上市公司去收购一个美国的上市公司分拆上市项目时,当时我们报价高了很多,但是第二轮没有进去,他说因为你们是中国企业,不接受。当然,这几年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越来越好了,第一中国“走出去”战略以后,中国形象不断在提升,第二我们有实力,有资金实力,第三企业家也更懂得使用迂回战术了。

  从风险角度讲,战略升级型的并购,因为并购的都是好的企业,我们要特别关注反垄断、安全审查风险。但是侧重点和资源并购型不一样。因为政府发起的反垄断审查,目的就是想把项目通过这个手段阻止掉。对这个风险,我们要借助专业力量,在反垄断、安全审查方面做足工作。尤其是反垄断,它是一个非常技术的活,当然里面有很多自由裁量的东西。我们对反垄断的相关市场的建议,里面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处理。安全审查就比较复杂。判断这些风险,我们要提前做好工作。

  还有就是估值套利型的并购,这种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特别考虑中国政策风险因素。因为最近我们并购的一些deal,发现钱出不去了,外管的说法不是说不同意你出去,因为并购已经通过审批了,他说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会让你出去,但实际目前的情况,会对我们交割产生很大影响。第二就是国内的,尤其现在估值套利型都是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载体并购,政策一直在收紧,中概股跨境暂停,尤其对非同行业的跨境并购,A股公司可能也进一步收紧。从政策角度考虑,我们很多并购都是用杠杆进行收购的,一旦政策收紧,前面是钱出不去的问题,第二钱出去以后没法资产化,怎么办?这也是需要考虑的。另外就是涉及东道国的法律风险,比如税务风险,怎么做好税务筹划、知识产权风险、劳工风险。尤其劳工风险,很多国家罢工现在是一个很讨厌的事,而且工会也是很讨厌的事,因为在中国没有这些制度。比如上汽去韩国收购双龙,几十亿的投资,最终打了水漂。我们特别要注意跟工会的谈判,我们帮一家上市公司在欧洲收购了不错的资产,我们注意到当地国家工会对罢工有很多权利,所以我们事先把工会罢工问题作为我们交割的先决条件,就是我们需要跟工会达成一个书面协议以后,才能满足交割条件,更好地帮助他解决劳工风险的问题。现在这几年我们回过头,现在是运行非常优质的一个资产。

  当然最大一个风险,还是法律不同的风险。因为中国的法律和欧盟、美国、不同国家的法律相差特别大。我们在美国有办公室,美国律师告诉我们,不同州的法律不同,有的时候还得协调其他州的律师合作。

  所以海外并购中,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专业的力量,把控风险、防范风险,这是中国企业更好走出去的有利保障。

  谢谢。

  辛继召:好的,谢谢李律师。刚才我看到台上很多嘉宾在频频点头,看来确实说中了很多问题。接下来的问题我想提给两位嘉宾。吕总,中国的金融业,类似资产管理的公司,在海外业务发展中,对我们金融机构目前面临什么样的机遇、挑战?贾总,我们作为浦银国际,目前发展的业务重点是什么?因为我们有境内平台,也有境外平台。

  吕璧慧:香港最初都是鼓舞中国企业,因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必须要提供这样的服务给客户。另外现在的竞争非常激烈。其他同行都会把你这部分的服务抢了。这也就是一个机会。

  挑战的话,其实香港跟国内中国也有一个文化的差别,不只是语言,还有法律、文化。比如我现在还是不太习惯人家叫我吕总,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叫我父亲,我还是习惯叫英文名。还是有一些其他的文化的差别,包括怎么跟客户、属下交流,谈判生意。另外香港金融业的印象,就是中国的工资是低过市场的,所以香港可以吸引一些精英人才。可是这几年,尤其是这四五年,慢慢中国一些比较大的银行把工资也提高了。中国的企业都很灵活,而且应变非常快。所以我对中国企业,尤其金融界很有信心。

  贾红睿: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对公客户我没有记错,应该是至少有200万客户。我们浦银国际作为在海外的平台,就要满足企业、高净值私行客户境外投资融资资产管理的需求。我们的重点,就是服务好客户。客户需求很多,每个需求我们都要接下来,不可以说这个利润高那个利润低,这是大单子那是小单子。我们用极短的时间把牌照全部都拿齐了,希望给客户提供综合化的服务。

  但还是回应一下主持人提到的问题。企业走出去,十年以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多时候会买一些东西,自己造一些东西,但现在因为我们有钱了,确实资本很雄厚,在这个时候,并购是最快的捷径,我们要把钱花出去。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并购还是很大的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做什么?中资金融机构,尤其中资投行发展起来之前,有很多财务顾问业务都是外资在做的。这种对企业来说,我们客户没有办法。尤其中资企业走出去,就是要去买东西。这个时候,如果中资企业走出去,实现国际化,有自己的团队,熟悉境外市场,又了解客户,这个时候我们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财务顾问的机会就很多。业务重点或者客户目前来说最大的需求,我们理解就是这一块,并购的财务顾问业务。这块赚不了大钱,但是这块做好了,后面不管是股还是债,还是跨境,还是夹层,这些业务都比较简单,是比较常规的业务。

  辛继召:接下来提给莫总,因为现在国际市场比较振荡,跨国公司特别是以上市公司来看,去年A股的汇率损失还是很大的。汇率损失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大。您对海外资产配置企业能给一些什么建议?比如货币或资产配置,股票、房地产、商品等,对进行海外投资、海外资产配置的企业,应该如何配这些东西?

  莫恒勇:你的问题特别难回答,每个企业策略不一样,有些是为了补短板,收购一个核心技术,然后嫁接到中国,进行中国的大规模生产,供海外市场。像复星,是打造一个产业链,以大健康的概念去收购。所以很难回答说要放多少在货币,多少在股票,放多少在不同的东西上。

  回到我熟悉的商业地产,虽然国际市场非常动荡,哪怕英国,也会有一些好的项目很适合去买。在美国同样,现在非常贵,但是中国企业出于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或者资产配置的目的,或者出于对冲系统风险的目的,是不是说价格比较贵,除了这三样以外就没有投资的机会了?好像也不是。安邦买的这个项目,看上去收益率很低,列在表上的收益率是3%,但如果你做一个升级,把它改成公寓,说不定可以赚钱。另外公寓价格涨得最凶。那是不是没有机会了?也还有机会,你把一些项目进行改造。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像商业地产,归根到底是人,能不能拿到好的项目,你和当地有影响力、有网络的blocker(音)的关系非常密切,有可能在价格比较高的时候,你能拿到比较好的一些项目。

  辛继召:谢谢。潘总,作为一个金融控股集团,我们在策略、区域、标的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我们可能会把地产作为一项资产,我们配置策略是什么样的?

  潘颖:我觉得金融企业和地产企业在海外布局,出发点不一样。金融企业的基因是金融,我们投资的主要逻辑,我投海外主要是资产配置、资产组合的角度去出发。地产企业本身原来是一个本土企业,梦想成为一个跨国企业,所以业务发展的角度,可能去布局海外,去海外拓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出发点不太一样。

  还有一个特点,我们金融企业投海外,特别要注意的就是风险控制。刚才瑞银钱总也讲了2003年华能收购澳大利亚的一家煤电企业,后来收益率不错,主要是由于澳元升值。其实从我们做不动产投资的角度讲,我们很审慎。我投资的时候,做项目可行性分析和研究的时候,不能考虑汇兑收益,我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现在可能大家有投资海外的冲动,其实主要是出于汇率的考虑。现在大家感到渠道不畅通,钱出不去。我觉得汇率是非常难预测和判断的,汇率风险很大。当你投一个项目的时候,应该更关注这个项目本身,比如从地产角度讲,未来空置率是不是下降,租金是不是会上涨,你测算收益的时候,应该从这些基本面分析。如果你把手一建立在汇率和利率的基础上,那很危险。

  举个例子,原来我在外汇局,在投的时候,当时一个著名的对冲基金,是一帮诺贝尔的经济学家用数据算出来,利率、汇率应该怎样走。今天我们按模型做,很简单,应该借日元,买美元的资产。日元利率接近负,然后买美元,美元收益率会给你一个很大的利差,同时你认为美国经济好,日元经济差,美元还会升值,汇率还能再赚。利率加汇率可能赚很多,但是这个时候,可能忽略了资产本身的价值,也不再考虑你投资本身这个项目的风险。这是一个很大的风险。

  你做可行性研究和最后对比投资回报,更看重的是当时确定因素下赚到的钱,而不是由于汇率或者意想不到的一些政策带来的收益,那会影响你整个投资。

  辛继召:谢谢。接下来请问钱总,我们作为一个布局非常早,投资范围非常广泛的一个民营企业,在投资海外的时候,更关注什么?比如更关注企业的成长性,还是品牌效应,或者我们整体的战略下我们挑资产?

  钱建农:我们投资海外,最多的考虑还是中国,我们考虑中国消费升级、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一些行业和产品。我们最早提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目前,中国政府也在提供给侧改革。中国有个很怪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很多产能过剩,库存压力很大。但同时很多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很多人跑到国外消费。这个现象的产生,跟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而中国的产品服务还不能及时跟上有关。所以复星选择海外投资,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就是如何更多引进成熟国家已经证明是好的企业、产品,是中国现在富裕起来的人或消费习惯改变所想要的一些产品,把它引入中国市场。这也是中国目前为什么投了很多企业,一个受到当地欢迎,另外企业本身成长性(很好)。这是我们选择海外投资标的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中国市场本身的需求和中国市场供给方面欠缺的行业。

  辛继召:好的,谢谢钱总。目前我们最看好的投资方向是什么?请各位写在纸上。

  贾红睿:消费产业的升级和个人财富、高净值人群财富的全球配置。

  辛继召:能讲一下逻辑吗?

  贾红睿:财富全球配置,现在中国富裕阶层全球配置比例是在百分之二的水平,而全球是二十四,这个空间很大。第二就是消费产业升级,包括产业、金融,都在往这个方向走。

  莫恒勇:我比较看好美国住宅市场,几个方面原因,一个是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比较好,个人预期美元还会有一个小幅度的升值,美元资产在往后几年还是看好。第二美国商业地产非常贵,美国住宅市场相对商业地产来讲,还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总体的美国住宅市场价格比上一周期的高点还差百分之七,现在供应不光是把过剩的房屋消费了,现在基本是供不应求。往后几年价格平均每年应该都有百分之四到五的涨幅。所以我比较看好住宅市场。

  钱建农:我们一贯在财富、健康、快乐领域的战略投资机会。未来一年应该考虑战略性的投资机会,不要太考虑短期收益,而是你投资的这些行业、企业未来三到五年能在未来给你带来更大的利益。目前确实有很多机会,正因为目前有这么多事件和可以在某些地区、行业,寻找到比较好的投资标的。真的是不错的一个机会。

  吕璧慧:一定要留一些现金,还有投一些高收益债,包括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在香港发的高收益,可以给五到六个点的收益。再加上汇率上涨,现在这么低汇率的环境,这个回报率还是不错的。另外就是港股,比如汇丰银行,现在给的利息已经超过厘,但是没有人买,大家都去抢着买国家的债。现在市场很慌,不理性。

  潘颖:可以有稳定的收益或者现金流的资产。这个包括莫先生刚才说的商业地产,像美国的工业地产、物流、研发,有很稳定的收益和现金分配。这是一类。也可以是刚才吕女士说的有稳定股息分配的港股、美股。也可以是投资级的有稳定分配的债券。从资产配置角度讲,还是需要强调稳定的收益、现金流。

  胡晓冬:我写的字最少,港股。港股估值最低,只要相信中国经济还是引擎之一,是不错的。另外流动性方面,内地资金很容易流过去,比如港股通,肯定会扩容,加上深港通,流动性会增加。而且国际资金目前也基本不流出了。而且这是内地居民最容易买到的海外资产。推荐港股。未来三年年化可能超过10%。

  李鹏:境外优质上市公司,尤其欧美的。目前来看比较好的方向就是收购欧美优质的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从我们角度,我们接触的很多欧美投资者,其实非常愿意接受A股的股票。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A股市盈率的问题。

  辛继召:谢谢各位嘉宾。今天圆桌论坛到此结束。

  主持人:感谢台上各位,谢谢我们圆桌对话嘉宾。很辛苦,到6点了,感谢现场朋友的陪伴。投资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工作,无论如何,不要让投资成为我们的全部,一定要知道,所有目标都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再次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Copyright © 2015 杨琪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时代金融中心19楼 前海办公室:前海自贸区深港创新中心C-1F-023 电话:+86 185 7568 8290 E-mail:angelyoung521@gmail.com